「列夫席茲演奏時的模樣看似雲淡風輕、毫不費力,但其實不然,那是因為他的彈奏極富詩意,使我們幾乎完全忘卻了那些段落有多困難。」~紐約時報
繼2011年巴赫四晚獨奏會創舉之後,2023年鋼琴家康士坦丁列夫席茲(Konstantin Lifschitz)在台灣巡迴推出9場一系列的巴赫馬拉松鋼琴獨奏會。
2011年在台灣一連4晚演出巴赫《平均律》全集、《郭德堡變奏曲》、《賦格的藝術》等超重量級巴赫曲目後,鋼琴家列夫席茲多年來台,始終安排份量極重的曲目,包括2017年先後在台中、台北兩次演奏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全集,都在挑戰身為職業鋼琴家的極限,同時也讓台灣的聽眾大飽耳福。

這次列夫席茲將再度「長駐台灣」,2月15日~3月1日為止,先後在高雄、台北、台中等地繼續他的巴赫鋼琴馬拉松壯舉,舉行9場鋼琴獨奏會「巴赫鋼琴馬拉松Bach Marathon」,演奏《創意曲》、《義大利協奏曲》、《觸技曲》、《法國組曲》、《英國組曲》、《組曲》等超大篇幅的經典作品。
「2011年1月3日到1月6日,我第一次來台灣演出,四場全都是巴赫作品的鋼琴獨奏會,主辦單位鵬博藝術原本計劃在2021年1月3日到1月6日邀請我再度來台,演出四場以「組曲」為主題的巴赫作品鋼琴獨奏會,也為我過去十年在台灣的演出行程,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。」列夫席茲解釋。
「不過由於疫情因素,最終這個意義重大的計劃不得不取消。不過我相當期待,能與台灣的聽眾分享我對巴赫作品的全方位觀點,等疫情緩和,能順利踏上台灣的那一刻,我想再盡情地彈奏巴赫。所以,我就來啦!」

列夫席茲提起巴赫的作品對自己的意義:「當然,我在學校畢業時彈奏了《郭德堡變奏曲》,那是我能夠成為職業鋼琴家的關鍵。在學校裡,巴赫是日課,每天無論練什麼曲子,都會先彈一點巴赫,不僅暖手,也整理思緒。」
「後來巡迴各地演出,越覺得巴赫是一個獨立世界,珍貴而奇妙,每一顆音符都那麼重要;但那個世界似乎已經佚失了,我儘可能努力把它找回來。這9場鋼琴獨奏會的6套曲目都很吃重,其中《英國組曲》與《組曲》的場次,甚至必須安排兩次中場休息。」列夫席茲談起這次台灣安排的曲目。
「這些巴赫作品分別都是我從小到大,在各種公開或私下的場合演出過的樂曲,但這是我生平第一次有系統地,以一個整體的角度,有如百科全書似地將它們全面呈現出來,希望台灣的聽眾能夠進入音樂廳,和我一起共享這個珍貴而奇妙的音樂世界。」

列夫席茲1976年出生於烏克蘭哈爾科夫,幼年時期經常不靠樂譜,即興彈奏旋律,5歲時被送到莫斯科格涅辛音樂中學特殊(Moscow Gnessin Special Middle School of Music)向柴琳克曼(Tatiana Zelikman)學習鋼琴。之後列夫席茲在俄羅斯、英國與義大利深造,先後向顧德曼、特洛普、布蘭德爾、傅聰、富萊雪、杜蕾克等鋼琴家學習。
13歲於莫斯科聯盟之家十月廳舉行獨奏會,1994年,列夫席茲在格涅辛音樂中學畢業音樂會彈奏巴赫《郭德堡變奏曲》,日本Denon唱片公司深感驚艷,立即將這份演奏灌錄成唱片。1996年發行後立即入圍葛萊美獎,《紐約時報》樂評羅斯史坦(Edward Rothstein)讚揚列夫席茲的演奏:「這是繼顧爾德之後,最具影響力的《郭德堡變奏曲》鋼琴詮釋。」
列夫席茲的室內樂演出相當頻繁,合作過克萊曼、席可維斯基、凡格洛夫、柯帕琴絲卡雅、喬瑟芙維契、麥斯基、羅斯托波維奇、哈瑞爾、韋德曼、烏果斯基、樫本大進、達維多維奇、阿方納西耶夫、塔里希四重奏、齊瑪諾夫斯基四重奏、顧德曼、嘉碧妲等音樂家。列夫席茲在Denon唱片公司發行約20張錄音,皆獲好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