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曲製作配樂大師侯志堅到《1500聲量音創學院》大師講座,用一句話形容配樂之於影像的重要,「如果影像是一個主要食材的話,那配樂就是不可或缺的調味料。」
侯志堅曾是偶像樂團鼻祖「東方快車合唱團」鍵盤手,外型俊秀、創作才華洋溢,曾發行3張個人專輯,是樂團唯一單飛出版過個人專輯的歌手。因不喜歡幕前工作,光鮮忙碌的生活讓他無法靜下心觀察與創作,於1995年成立「天空之城音樂製作(SkyCastle Music)」,全心轉戰幕後。

配樂大師侯志堅創作超過千首廣告、電影、戲劇等配樂,也擔任唱片專輯製作人,是金馬、金曲、台北電影節等音樂類獎項常客。為電影《刻在你心底的名字》創作的配樂《名字》最為樂迷稱道,電影《范保德》及《月老》配樂也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配樂獎,《修行》電影原聲帶更拿下金曲演奏類「最佳專輯」肯定。
侯志堅分享製作配樂的秘笈,演說生動實用,透露ERIC周興哲的天分加變通快速而精準,柯佳嬿的領悟力與適應力令他驚喜。初期製作電影配樂,接手桂綸鎂及陳柏霖演出的《藍色大門》,與文學導演易智言的交集讓他挖掘出反璞歸真、超越技巧的奧妙。
侯志堅除了分享製作配樂的基礎流程,也解開同學們最常遇到動機發想的難題。他對影像的敏感度歸功於小時候媽媽愛看電影,每周必看2~3部電影,他4歲開始學琴,創作路好像沒遇過什麼阻礙,「感覺看到影像音樂就出來了,聽起來好像很神奇,但其實很多東西是因為經歷而產生創作欲念,就像第一次失戀、第一次怎麼樣,我形容那是吐出來的。」

進階到大量商業廣告、電影、戲劇配樂時,才體會出速度與節奏的重要,巔峰時曾一年製作超過200首廣告歌,商品包羅萬象,理性分析變得非常重要。「在做配樂時,我會最先考慮速度,就是影片節奏;我發現音樂對影像影響非常大,超乎你的想像,我只能說影像如果來明的,那音樂就是來陰的。」
他現場彈琴示範節奏快慢予人不同的觀影感受,證明配樂速度反差是掌控大家情緒很重要的因素。思考層面則強調「旋律動機」的運用要訣,在設計時必須考量旋律動機可以自由運用在大調小調,「因為整部片裡面會有喜有悲,一個旋律動機要好用,基本上要設計成在不同調性、不同情緒感受都好用。」
他提到與合作對象溝通,建立信任感是很重要。在分析旁觀或涉入的視角時,找同學上台示範失戀漫步街頭戲碼,再以不同配樂現場伴奏配合相同畫面感受,說明拿捏旁觀與涉入之間距離。他強調配樂需要懂得「讓戲」,音樂情緒的涉入有時需要很小心,「如果遇到大腕級演員,他們的戲已經很好,對白也很精采,配樂就必須讓戲,不用再畫蛇添足。」

早期侯志堅與易智言導演合作《藍色大門》溝通時,因為易導比較文學性,有很多意境的形容,當時年輕感覺像大海撈針,坦承在家摸索許久都覺得太油,事後感謝當時的挑戰,「因為那時剛做配樂沒多久,在過程中我開始會往裡面挖『超越技巧』的東西,對我來講極有收獲也很重要。」
侯志堅表示每次與演員合作都會比較擔心,「他們不是歌手,事前準備就蠻多的,會想怎麼去帶他們?而且錄音室不是他們熟悉的環境,會擔心他們不適應耳朵裡聽到自己的聲音,還擔心他們會太想把歌唱好,就表現得很會唱,那也是一個問題。」
跟柯佳嬿溝通電影《想見你》插曲《執迷有悟》時,一開始侯志堅就說「我不是要你多會唱,你只要把劇中角色情緒表現出來,當作是劇中角色在唱歌這樣就好了。」後來成果出來令侯志堅驚喜柯佳嬿的悟性極高,很快進入狀況,唱出那個情緒,整個錄音過程比預期順利。

他跟周興哲共掛電影《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》主題曲《想知道你在想什麼?》製作人,當時周興哲人在國外,他們花很多時間在通訊軟體溝通,用講的、唱的都來,周興哲交第一個版本DEMO時,侯志堅就提出在電影院觀看的感覺,沒想到周興哲很重視地在半小時內交出調整後版本,快速而且精準。
「我很喜歡這種合作方式,就是大家有互相,我把我的專業、影像需求跟他說,他用他的創作的意圖跟我對話,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互動。」後來這首歌曲也成功地拿下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