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恬淡是養心第一法。事能知足心常愜,人到無求品自高。」弘一法師《格言別錄》
人生很長,何必跟自己過不去?人最強大的時候,不是堅持的時候,而是放下的時候。這個世界沒有過不去的坎,只有放不下的自己。那些曾經義無反顧的執著,最終都將成為浮雲。放下使你遍體鱗傷的堅持,將是你為自己做過最好的事。

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,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,集詩、詞、書畫、篆刻、音樂、戲劇、文學於一身,也是為近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代高僧。
弘一法師在新書《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:弘一法師的人生智慧,找回安適自在的自己》指出,放下不等於放棄,放下也並不意味著失去。放下,意味著人生將重新開始,得之淡然,失之泰然。關於人生的53個體悟,讓弘一法師陪伴走出困住你的情境。
恬淡,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恬靜淡泊。古人認為:「恬靜養神,弗役於物。」意思就是,恬靜可以養神,使人不拘於外物。恬靜講的就是一種「退」的處世態度,萬事不縈於懷,保持這種心境的人,在養心方面必然可以做得很好。

現代越來越多的人在追求養生,養生包括養心、養性與養身。但很多人只熱衷於養身之法,認為只要身體養好了、健康了,就能更長久地享受生活。所以,很多人能堅持每天鍛鍊身體,吃健康的食物,但很少有人能夠堅持每天養心。
如果我們不從養心與養性開始養生,心中有諸多煩惱,有萬般欲念,就算身體再健康,不過是一具軀殼罷了。我們能體驗到的幸福,也無非是吃穿玩樂這些享受,人生本身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昇華。
弘一法師認為恬淡是「養心第一法」。他講的「恬淡」,歸根到底就是要人靜心。世間的事紛紛擾擾,容易擾亂人的心境。很多人認為自己心不靜,是因為有太多事情在干擾。其實,擾亂我們的不是紛擾的世事,而是不靜的心。

內心恬淡的人,即使穿布衣,吃粗茶淡飯,仍能悠然自得,沒有一絲不適與不快的感覺。即使面對煩惱與生死,也能安然對待,心中不生一絲痛苦的波瀾。當我們能把一切外在事物剝離的時候,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,都能真正享受閒適的生活,感到寧靜與幸福。
弘一法師曾說:「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,無所憂畏,觸事有餘,常無不足。六根接觸,六塵境界不迷,處世待人接物恰到好處,自然快樂。」人要少欲。少欲,人的牽掛就沒有了,憂慮也沒有了,心就安了,人就快樂了。生活是否安逸,並非物質是否奢華,而在於心境,以淡泊的心看待擁有的一切,時時刻刻都懂得知足與惜福。

人生是悲是喜,是好是壞,是風是雨,對淡定的人來說,都是最自然的事,不值得大驚小怪,更不會隨之改變情緒。人生在世,窮富、成敗、得失,都不過是人生路上某個瞬間、某種狀態。
在這個世界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。我們不必按著別人標準決定該做什麼、不該做什麼,或因外在評價及壓力使情緒受到干擾、意志被動搖。一個有主見的人,知道哪個是真正的自己,哪個自己是真正幸福的。一旦看清了自己,就沒有任何人、任何事可以影響到我們。
人只有明明白白地認識自己,知道自己的位置、喜歡做什麼,知道自己人生本來的樣子,才能夠真正獲得幸福。